产品详情
    “駸駸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
    启骧


    ------记中国书法新星清皇室后裔启骧

    199945 新华社记者董践真

      蓝底金字。一幅用小楷楷书笔法写成的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曹植名作--《洛神赋》,总计九百一十一个字,字字工整,个个珠玑。其势行如流水,气贯长虹,极其精美俊逸。

      去年四月,这幅作品在北京展出时,令中国书法名家们赞不绝口,称誉它是中国书法一绝

      这是习练中国书法艺术如醉如痴的爱新觉罗启骧,兴致所至,从清晨写至深夜,花费十六个小时,一气呵成而作。有人任选其中的一些字放大尺余,竟发现毫无败笔之处。都充分展露出书法家的功夫所在。

      启骧是中国清朝皇帝雍正的第九代孙,今年已六十四岁。目前,记者拜访了这位身材魁梧,性格至诚谦和的清皇室后裔书法家。

      在他身上,当年皇亲贵族那种盛气凌人的样子一点点也找不到了。只是在客厅里,至今仍悬挂着的那幅木刻的雍正皇帝御笔枕石待云归,在默默述说着主人的身份。他的居室虽不大,墨宝之香,随处飘逸。桌子上是笔墨,墙上则挂满了他自已所书各种笔体的书法作品。

      启骧望着一幅几乎占居了客厅整个一堵墙那么大的大型书法作品笑着说:我挂这些作品,不是为了向人炫耀,而是为了时时找找这上面写的那些字的毛病。可以时时琢磨,哪笔应该再长点,哪笔应该再短点,哪笔应该怎么写才能更美。他说:如果一天能改进一处,那长进可就大啦!”这时,启骧先生的夫人李味辛在旁插话说:他练习书法已着迷到了连走路吃饭都在琢磨,也够上被中画腹的程度了。启骧受祖父和祖父好友、中国书画名家齐白石的影响,从小酷爱书法,练笔成痴。他习多年,又学二王,遍临晋唐名家之碑帖,集大成,师百家。他追求书法艺术的完美精湛,竭力在笔道-结构-章法上艰难跋涉数十年。

      在谈及习练书法时,启骧非常强调要不断探索正确的方法。他说: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的练习时间,才等于功夫。临帖,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他习练每一个字时,不仅仅追求最终落到纸上的墨迹的美,而且老是在体会写好每一笔的过程。他对每个字的结构、笔画的粗细长短十分讲究,按他的话说是连一个头发丝都不能差。特别是,他把写每个字的过程比喻成一套舞蹈动作,练习时提、按、徐、驰,一招一式都要千锤百炼。而把创作比喻在台上跳舞,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羞涩、退却和不流畅,即所谓意在笔先。所谓自己的风格,就是这样久而久之逐渐形成的。

      中国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是启骧的堂兄。启骧说,与其他练习书法人相比,他最大的优势是有启功这样的好老师。正因为此,启骧研习书法,受益非浅。他曾以十年的时间习摹启功的书艺,已到了逼真乱本的程度。自觉好不容易临摹的相象了,但启功却十分严肃地对他说:你的字什么时候不象我的了,那就好了。

      启骧听后开始十分茫然,促使他更加苦苦探索。十几年后,终于达到了反经合道的境界。他创新了中国书法最受喜爱的寿字的草书写法,寿的最后一笔已不是大半个圆圈,而是旨进了足球中的香蕉球的形象,使人感到这样的寿字不但更雄浑有力,而且飘逸洒脱。

      他还大胆地把楷、行、草三种反差很大的笔体和谐完美地揉进了一篇书法作品中,在洞达痛快的行、草书中,偶尔露出一个淳朴厚重的楷书,令人耳目一新。有人形象的把这形容为,如同一个大型音乐演奏队,在演奏高潮出现时,却突然把所有音乐伴奏统统收住,只剩下演员那清脆婉转的歌喉一样。

      现在,许多人在欣赏启骧的书法作品时,初看颇是启功的书艺,但细品又不是启功的手笔。比启功先生的笔道壮实了点儿,对书法十分有研究的国家新闻出版署长梁衡,日前见到启骧的书法作品时脱口而出。

      中国书法界有关权威人士认为,启功的字属秀美型,而启骧的字则属于更富时代感的健美型,少了几许清瘦与纤细,添了几分雄壮与厚重,把壮美、健美、娇美溶为一体,看上去即粗犷敦厚,又俏丽飘逸。真是遒丽兼得,美妙绝伦。中国书法大家启功对他的作品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駸駸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启功说:他的字已经没有我的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目前,启骧先生的作品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国际奥委会博物馆、天安门城楼、颐和园珍藏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等永久珍藏。他的书法艺术还受到了日本等国际书法界的喜爱。

      滴水穿石,正是启骧先生这位建筑业的高级工程师、业余书法爱好者,成长为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书法大家的真实写照。

    产品简介 :

    启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