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谈中国现代佛教建筑
    谈中国现代佛教建筑

    /王涛 刘润峰

      传延法师俗姓李,一九七五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一个世代奉佛的农民家庭中,自幼聪慧,睿智天成,少时即怀善心,能显慈悲。一九八九年冬,年方十五岁时在福建雪峰崇圣禅寺礼上广下霖大和尚座下剃度出家,三皈五戒,开始念佛学禅修行。一九九八年,在深圳弘法寺,谨遵佛制,严净道场,敬聘十师,传授三坛大戒。礼上本下焕大和尚为得戒和尚,秉受具足戒。现常住福建闽侯旗山万佛寺、雪峰崇圣禅寺。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寺院不但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场,同时也承担了弘扬正能量,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但有些寺院在恢复修建的时候由于设计者忽视了佛学文化内涵,又缺少专业的宗教理念指导,从而导致布局整体性差,建筑布局绝大多数模仿制先前的寺院布局格式,主要殿堂和修行生活部分规划不协调等问题。本文通过传延法师对寺庙建筑布局、朝向等相关内容的阐述,为将来佛寺规划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佛教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问:中国的地理风水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独特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佛教研究之广,对世间万象都有着深入的了解,请您谈谈地理风水在佛教寺院选址、布局方面的运用?

      传延法师: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是:各种建筑活动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所谓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而我们所讲的风水,其实就是指寺庙的选址和对环境的利用,强调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的和谐统一,并将世间万象、山川灵气与建筑的有机结合,追求的生态环境和心里空间的完美,从而使建筑与人、自然三者构成和谐,让香客在此感受到山川之灵气的同时,接受佛法的洗礼。

      “寺”,原指古代官署名,东汉明帝时,中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蓝携带佛教经像来洛阳,最初住在接待外宾官署的鸿胪寺。后来在雍门外街道旁,为高僧建馆舍,名为白马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院其中的功能之一是解除烦恼的善地,我们在选择风水环境的时候,不一定会选择风水好的地方,出家人四大皆空,一不求升官发财,二不求名利富贵,只求安心自修、度人救世。但在风水运用上必须得妥当,将建筑巧妙与山水相融,使人与自然相和合,人适应自然,自然为人所用,顺其自然之情理,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让人们一到此环境,便令人感到轻松美丽,可有益身心健康,这便是好风水。当然在历史上佛教界不乏高僧以风水之术营建寺庙,其中就有虚云大师善于运用风水妙术复兴颓废的寺庙的事例等。一九三四年,虚云老和尚住持南华寺,第一件事就是整治风水环境,首先进行风水环境现状勘察,发现南华寺的风水格局犯了五忌“寺后横山是象牙,乃本寺之主靠山。自憨山(明朝万历年间南华寺住持,重兴南华未果)挑培以后,历次修缮者,不审山脉,削去靠山,使飞锡桥水直冲寺后,形成洗背水,此一忌也;龙潭之右小冈,形似象鼻,系寺内之白虎山,挖断数处,包围不密,缺乏遮蔽,此二忌也;外往曹溪路之山坳,破缺多处,正当北风,又无丛林掩护,此三忌也;寺之前后靠向不正,头进山门,中有深坑,墓地丘陵起伏,秽积乱葬,坎坷寓目,幽明不安,此四忌也;云海楼下之井,名罗汉井,井右有一高坡,逶迤达天王殿门口,成为白虎捶胸格,此五忌也。寺后大山,虽号双峰,其实太弱,更因寺之坐靠不依正主,以凹洼为背,是以日渐衰弱。” 虚云老和尚在充分了解南华寺风水缺陷后,毅然因地制宜,大力整改风水环境:()更改河流,改变反弓格水形,以避凶煞。一夜雷雨大作,水涨平堤,冲开新河,旧河已被泥土淤塞,砂石涌起,形成寺前之一字案,此为天意促成。()改门向:旧日山门在樟树西边,越过深坑乃得出入,不成门面。山门外杂乱无章,野葬纵横。因此先迁葬乱坟,挑平土石,即以土石筑成左右护卫山,高有数丈,以其基地改为曹溪正门。外辟广场,栽种树木,缘荫翳天,白云覆地,望之俨然一清净道场。()培山主和平衡左右护砂:南华寺寺所枕山,形像似象。后人将方丈后之靠山,分段铲去,使寺后落空无主。寺坐象口,其左右系象之下颔,夷成平地,阴阳不分。其右系象鼻,应当高耸,分节起伏,又被人在毗卢井处切断,一路挖平,直到山门,成大空缺,又无树木拥护,远望孤寺无依,近察鼻节已陷,殊痛恨也。虚云老和尚指挥众人拆平旧殿堂及丹墀时,所有土石悉归三处。右高于左,形象鼻也,稍曲而东,形鼻之卷也。中凿莲池,象鼻之吸水处也。培高后山,依倚固也。三处皆栽风水林,藏风聚气。

      在当前有些恢复新建的寺院,在建设上也要在建筑环境学上多下功夫,我们就以某旅游景区的寺庙为例:因为金殿选址在山上,可利用的空间不大,所以就削山挖河,将金殿建的高大雄壮,置身于水中,霸气十足。建筑以混凝土结构模仿古代木构做工粗糙,位于最高点的金殿过于金碧辉煌,附属建筑相对来说较为随意,采用普通现代建筑形式,装饰以传统符号,也造成建筑群整体的不协调,主要殿堂和修行生活部分规划布局并不协调,后勤服务空间不足,布局整体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过大尺度的广场既浪费了空间,从金殿的空间布局上来看又显得很局促。从中国建筑传统的风水来看这种格局显得欺山压水,造成了物极则反。从风水学的角度上来讲就是会将原来的好风水格局转化,成为走风泄气的极劣之地,不利主人。

      问: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慢慢的融入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对中国寺庙的选址、朝向与布局有什么影响?

      传延法师:“拥地合宜,构图得体”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对基址的选择非常重视,而寺庙建筑出于宗教观念和气势的需要,因此在选址时更重视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深入了解环境的面貌,寻找良好的生态和美感的地理环境,并将环境和寺院的建筑共同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价值和表现力。

      朝向方面受中国的地域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建筑群是坐北朝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天子当阳而立,向明而治。”所以宫殿等皇家主要建筑和州府县官署衙门一般取正南向。还有中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房屋朝南可以冬季背风招阳,夏季逆风纳凉,其取向原则也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即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性,方人杰地灵。所以朝向基本以南向为主,这也符合中国礼制建筑的基本格局。但也有部分寺院跟随地形因地制宜而取朝向。

      当前国内大多数复建或者扩建改建的寺院基本以仿古建筑为主,其风格主要是仿唐和仿明清两类。结构为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模仿古代木构。多数地方斗拱、大屋顶、山门是使用砖石、钢筋混凝土材料对传统建筑的形式和细部构件进行简单的模仿。建筑布局绝大多数沿用仿宫殿形制和“伽蓝七堂制”来彰显佛教的气魄,所以中国的佛教禅宗寺院有“千寺一面”之说。其布局基本以对称为主,一般是座北朝南,从山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

      问: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佛教建筑不仅需要满足佛法僧三宝,而且还需要考虑社会功能的需要。因为只进行与寺院有关的传统活动并不能满足现代对弘扬佛教文化的需求。这也对寺院的建筑空间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你有什么样的见解?

      传延法师:在“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下,当代佛教的思想文化正在传统中创新。寺院已由原来单纯的宗教活动场所逐渐向集修行、弘法、慈善、教育、文化等事业为一体的“寺院综合体”。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文化、资讯与交流成为弘法的必要条件,许多佛寺已经开通了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高僧解惑、佛教知识宣传动。未来在建筑布局上要兼顾传统形式和现代功能需要,除保存传统佛、法、僧这三个基本部分的佛殿、客堂、斋堂、讲堂、禅堂、藏经阁、库房等配套设施之外,依佛法契理契机的原则可考虑增设现代教室,符合当代藏书、搜索、阅览与研究需求的图书馆,供研究交流之用的会议室、报告厅、网络、电视台以及佛教文化艺术馆、纪念馆、博物馆等配套设施,使之真正成为符合现代人心灵与宗教需求的场所空间。

      当前寺院建筑,仅仅是仿古式的宫殿加院落建筑群而已,建筑的空间组织基本上是以高大宏伟的佛殿为中心,且占的空间比例较大,追求宏大规模、轴线对称、复古形式的倾向,建筑空间,功能使用日趋合理,而是更注重内涵,重视其谦和朴素的性格。为此我们可根据唐代佛教典籍《百丈清规》中“不立佛殿,唯树法堂”的思想,在符合佛教传统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僧为本,以适应僧人和善信修行的使用功能为出发点进行功能创新、使用空间的创新和建筑形态的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寺院的整体形态和风格气质上,也是佛教建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进,我们要深刻领悟与学习传统文化、礼仪,从多维角度对平面功能布局、材料、构造做法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当前钢筋混泥土结构和木结构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大背景下,考虑加入具有高科技元素,环保、舒适、强度高、耐久性强等特点的新型建筑材料。在结构设计上也要继承与创新,在充分保留传统寺院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佛教审美内涵相结合,园林景观的打造上把中国书法艺术和写意山水画的手法融入进去,增添寺院的诗情画意,建设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寺院建筑群。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未来的寺院除了具有传统的功能外,同时还可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功能,如社会教化的学校,学术研究、知识交流的会议中心。既可给人们提供一处心灵的休憩场所,又可广传佛义、弘扬佛法,让寺院永远成为每个世代人心的归趣与精神寄托,而这也“人间佛教”的应有之义。

     

    产品简介 :

    谈中国现代佛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