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瓦当及齐瓦当研究

    瓦当及齐瓦当研究

    /齐友昌  王峰

      作者介绍:齐友昌1948年生于山东临淄齐国故都,现为国家一级社团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军地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齐都书画院院长、藏宝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席院长。1998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齐友昌画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耿飚题写展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为展览剪彩。文怀沙、欧阳中石、沈鹏、娄师白等著名书画家等都对作品作了中肯的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新闻单位做了报导。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专题片《田园丹青》。《美术观察》、《中华文化画报》发表了作品并撰文介绍。200911月在北京与朝鲜美术家代表团进行书画交流,与代表团团长金永植先生互赠作品纪念,中央电视台予以报道。20092011年参加抗震救灾慈善捐赠活动,获慈善艺术家称号及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慈善艺术家证书。20129月,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古木逢春·齐友昌中华名树画展》。20145月,赴美参加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中国农民画精品展》。20146月世界杯期间,在巴西举办《齐友昌世界足球之源画展》。2006年开始在北京、日本东京举办《阿南史代·齐友昌——北京的古树摄影绘画展》。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举办《齐友昌中华名树画展》。被《中国文化报》、《环球游报》等众多等媒体称为“当代树圣”、“葡萄王”。多幅作品被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名家评论摘要

      大画有气魄,放得开。 刘文西(中国美协原副主席)

      历史上画松树的人很多,但正真画得好的不多。他的松树就画的很好,把古树苍劲雄浑的气势充分表现出来了,特别是枝干和古藤画的真实而生动,把古松顽强的生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春华(北京画院原院长)

      这幅《葡萄王树》比上次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那副葡萄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气势磅礴,浑然天成,古藤盘旋翻动,果实压满枝头,给人们一种很强的震撼力。笔墨浓、淡、干、湿,相映成趣,通篇充满昂扬的生活情趣。叶毓中(中央美院原副院长、《美术》原主编)

      我国的古建筑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且不说它的精雕细琢与宏伟壮观,仅仅是在椽木之上的一片瓦当,就将我国古代丰富灿烂的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周代,古人发明了瓦。制瓦人先做一个圆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入窑烧造,4剖或6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瓦当就是把筒瓦一端做成封闭状即可。为何叫瓦当?《辞海》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片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带头的瓦正处在众瓦之底,古人以“当”为“底”,所以得名。瓦当也叫“瓦头”,或圆形,或半圆,大都有各种精美纹饰。它是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纹路等包含了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综合信息,是古代历史和人们生活的见证。

      一、瓦当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

      瓦当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陕西周原遗址的西周中晚期地层曾经出土有素面瓦当及饰有重环纹的图案瓦当两种,形制均为半圆形,也就是瓦当发展之初的基本形制。

      战国时期,生产工艺的进步,各诸侯国的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宫室建筑也较多使用了瓦材,瓦当造型与题材出现了质的飞跃,也造就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洛阳周王城主要是素面半瓦当和动物纹瓦当,还有少量的云纹瓦当;齐国流行树木双兽卷云纹半瓦当;赵国以素面圆瓦当为主,有少量三鹿纹瓦当;燕国多饕餮纹瓦当;秦国流行单个动物图案组成的瓦当;楚国以素面瓦当为主;鲁国以云纹瓦当为主;齐国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瓦—“天齊”半瓦当。

      秦汉时期,整个瓦当艺术中形成了秦代的清新写实风格,图案瓦当多饰水涡纹,这可能与秦国尚水德有关。画像瓦当多先齐风格,多取材树木、树叶、动物等图案,这反映早期秦人由狩猎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

      汉代,早期道家黄老无为思想对汉代的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瓦当纹饰也相应变化较大,瓦当图案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有写实到写意的形式上的转变。

      四神瓦当盛极一时,瓦当图案以云纹和几何变形纹为主,文字瓦当也繁盛起来,文字瓦当的字数也由以两字到多字不等,且词句丰富,章法布局多样,瓦当艺术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瓦当不再仅仅用于皇家建筑,也开始大量运用于民间。

      魏晋至宋代,随着西方佛教的传入,莲花纹、兽面纹瓦当渐渐多起来,云纹则简化变形,并且渐渐消失。早在秦时已经出现的莲花纹,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纹饰有素瓣莲花变为复瓣莲花,周围多饰有连珠纹,成为魏晋隋唐以至于宋代瓦当的主要装饰题材。

      辽金时期,兽面纹的再度出现,也是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最或一次辉煌。隋唐以后文字瓦当极为稀少,也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元明清时期,是瓦当发展的低谷。元代在瓦当中,清一色的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并无出新之处。明清两代瓦当以琉璃瓦为皇室用瓦,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这一时期,由于普通民居的砖雕发展起来,冲淡了瓦当作为装饰的主体地位,瓦当无发展之地。于是,瓦当之发展停滞了下来。

      二、瓦当的种类

      瓦当是集绘画、工艺和雕刻艺术和实用性于一体相结合的产物,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出现了很多的种类,具体可按质料、形制、纹饰等类别区分。

      1、按质料区分有灰陶、琉璃、金属

      灰陶瓦当最古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终是瓦当中最主要的品种。大约唐代以后出现了琉璃瓦当。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颜色有青、绿、蓝、黄等多种,都是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宋元明清时期,个别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属瓦当。金属瓦当有铸铁、黄铜和抹金的三个品种。

      2、按形制区分有半圆形、圆形和大半圆形

      西周的瓦当都是半圆形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以半圆形为主,但已经出现了圆形的。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占据主流,半圆形瓦当逐渐被淘汰,到东汉时终于绝迹。大半圆形的瓦当出现于秦代。汉瓦当在成熟期的制作是当面和筒瓦为整体结构,一次成型。

      3、按纹饰区分为图像纹、文字瓦当

      图像瓦当的图像有两种:人类生活中的实物、反映人类想法的神话图像;而文字瓦当,美妙生动的文字不仅是一种艺术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字瓦当在两汉时期盛行,东汉以后,文字瓦当日趋衰落;从瓦当实物来看,文字瓦当字数不拘,从一字到十余字均有,纹饰图案各异。隋唐以后,文字瓦当已很罕见。瓦当纹饰很讲究整体的造型,通常采用中轴对称结构、螺旋结构、发射结构、自由结构等造型,这些都体现出不同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三、瓦当的养护与鉴别

      1、瓦当的养护

      瓦当因埋藏地下,经黄土的千年侵蚀,表面形成的土锈(我们称之为包浆),对其保管应十分当心,要做到轻挪动、不碰撞、少摩挲外,尤其注意不要随便、大量制作拓片。瓦当为泥质陶器,不比金石玉器质地坚硬细腻不易损,且能拓后清洗。瓦当易吸水,包浆易脱落。再者纸亦易渗漏,多拓会使瓦当呈“包公脸”或“关公脸”,面貌大受其损。

      古瓦当大部分为出土所得。出土后,瓦当表明有时存在泥土等附着物,很坚固。有些附着物甚至把整个瓦当包裹住了。在清理这些附着物时,要特别小心,不能损伤瓦面。

      在中国南方收藏瓦当,还要注意防潮。如果瓦当受潮,会出现许多霉点,使瓦当表明因腐蚀变色,影响藏品的品相,也使文物受损。

      2、瓦当的鉴别

      (1)有些瓦当,如文字瓦当和四灵瓦当的市场价值高,收藏者多,而普通图案瓦当不受欢迎,所以伪品大多数是文字和动物等图形瓦当。见到这类希奇稀有的瓦当就要特别注意。

      (2)假瓦当都是用黄土像烧砖一样做成,再涂上泥土,就像是出土的一样,一般市场上的贩子不会让买者清洗,因为一洗真相毕露。

      (3)瓦当只是整个瓦的头部,所以真瓦当背面往往有长短不一的筒瓦残存,假瓦当便多无筒瓦残存。现在也出现有这方面作伪的,应该注意的有残断痕迹是否自然,简瓦背印下的布纹等。

      (4)也有作伪者用真的图案瓦当,如较廉价的汉代云纹瓦当作伪,方法是先将真瓦的图案铲去,再用水泥仔细模仿稀少的文字瓦当上的文字,制造完后再涂抹泥浆掩盖作旧。以便使得买家上当。鉴别方法是仔细分辩文字,洗去瓦当上的泥土,水泥和原汉代瓦当的呈色、质地差别就清楚了。

      (5)制假一般都是批量生产的,真与假在图案和规格上,相同是有可能的,但如果几个瓦当的断口也是一样的,那就值得怀疑了。瓦当赝品的制作手法主要有:翻制、拼接、改刻。

      四、齐瓦当的艺术特性解读

      齐国瓦当像商周青铜器、明清瓷器一样,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临淄作为齐国都城680年,留下了大批有研究价值的瓦当。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争霸;都市崛起、宫殿耸立”,在《考工记》的影响下,齐国手工业有了分工协作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尤其是稷下学宫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文化和经济上的繁荣,在瓦当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古代齐字,有学者认为它就像三棵树,我个人赞同这种观点,他代表着这个崇拜树并以树为图腾的多林的国家。齐瓦当纹饰多以树木纹为主,它几乎就是齐国瓦当的标志物。它就像商周时期的饕餮纹;中华民族的龙与凤图案那样。从形式上看,齐国瓦当常采用下列两种对称手法:一是绝对对称的均齐式构图,中轴对称以树木为中心进行纹饰布局,是齐国半圆形瓦当最基本的构图特征。常见的纹饰是:树木居面正中,枝条或繁或简,或伸或卷,或翘或垂,两侧纹饰以人物或动物,如有树木双马 树木双骑 树木双兽或树木单人单兽等。通常的作法是:先在瓦当中心位置确定一棵树木纹,即主纹,然后再分别在树木左右塑造出其它形象。不管树木与两侧的形象有没有关系,这种作法一般不会改变,由此而形成本书中“树木双鹿纹”、“树木双鸟纹”、“树木双目纹”一类瓦当名称。这些用图像手法表现的画面,清新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甲骨文中“生”字,像一棵树;与生同义的“姓”,其字形象一个女子在一棵树下。《墨子·明鬼》“燕之有祖泽、当齐之社稷……”,《风俗通义·祀典》言:“封土为社”,社,即是原始的土地神,“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报功也”(《风俗通义·祀典》。对于社中植以何种树木,也是有讲究的,“太社以松、东社以柏、南社以梓、西社以栗、北社以槐”(《白虎通义·社稷》)。结合“社”字的古体,封土之上有树。《管子·权修》上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齐国先民对树的情怀寄托和深刻理解,可见树在齐人心目中的位置。树木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成就了齐国瓦当上树的主题地位,原始人类的植物的崇拜,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具有普遍性的。

      组稿编辑:刘润峰

    产品简介 :

    瓦当及齐瓦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