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僧衣制作传承
    僧衣制作传承

    千年古刹兴庆禅寺

    mmexport1489659333891.jpg

      福建福安市溪潭镇磻溪兴庆禅寺,建于北宋开宝年间。据民国版《福安县志》记载,张则仁信士于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秉心将所开置田土、房屋、山林等舍与常住,额名兴庆寺。”此为兴庆寺建寺之始。此后,“兴衰不断,明成化间,香火特旺”,殿堂增建,僧侣云集,佛幢高耸,盛极一时。建寺迄今已有千余年悠久历史,为闽东地区著名古刹。

      兴庆禅寺座落莲花心,前后左右山峰似莲瓣围绕,真是个“大圆镜里绝纤埃,碧藕华中有圣胎;遥望金沙池沼外,宝光常照玉楼台。”溪水潺潺山青翠,田原村野晚来霞,蛙蛙蚓吟幽深静,灵识脱落忘身心,原始生态,自在桃园,乃学修、养息理想之所住处。

    由于历史资料欠缺,寺院历史沿革难详。但从寺院建筑遗址、文物,以及相关传闻,仍可揣度昔日宏伟建筑和兴盛状况。相传旺盛时期,住僧众多,田租绵延数十里。传言,当时地主见兴庆寺僧人众多,想发心布施,于是对寺主说:“你将谷壳倒入磻溪水中,谷壳经过的地方的田地就归兴庆寺所有。”

    明成化年间,名士徐岳七岁随父与客同游兴庆寺,吟成客惭其戏诗,留诗二首。

    大殿.jpg

    一、松竹寒仍秀,梅花冷更香;夜来三尺雪,清晓玉为堂。

    二、风雨异春残,闲庭独闭关;白云飞去尽,还我老青山。

      民国初年,磻溪村几位善女在此带发修行。不久,闽东当代名僧秉恒禅师指派门下二十多位比丘尼到此常住,建立丛林规制,大众学修勇猛。期间更兴建念佛堂,精进念佛,盛极一时。造就了如戒修法师、莲修法师等一批在福安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尼师。

      1958年,智参禅师来到兴庆寺,参加生产队劳动。后于1960年创办棕麻厂,生产麻袋、棕绳等,招收工人五十余人,为当地百姓解决了生活问题。

    mmexport1489659309384.jpg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兴庆寺僧众在智参禅师组织下,依然办厂自养自给。在勤俭节省,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以智参禅师、清毫法师为首从1979年开始,用自己省食俭用下来的钱,先后修建了大殿、围墙、天王殿、念佛堂、斋堂等。虽然,这些修复工程有点简易,但是,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僻壤,那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智参禅师道风严谨,睿智悲心,满腹公案,说法不倦,解行具足,医药救人,广结善缘,驻锡兴庆寺,高僧与名寺齐辉,嬴得了周围村落群众,乃至不同信仰群众的拥护和赞扬。千年古刹重放异彩。

    智参禅师圆寂后,由其弟子正慧比丘尼,住持兴庆寺一切事物,并秉承恩师遗愿,发愿将兴庆寺建设为传统禅宗道场。

      原大雄宝殿,建于清初,乾隆十八年重修。中间为大殿,三进九间,左右两边后边两层为厨房、斋堂、宿舍等。2014年拆除重建。现为双檐、灰琉璃瓦、全木仿唐式建筑。

      兴庆寺遗留的文物古迹有石柱、石马槽、石门墩、遗址基座等。石柱,长4米,2.3米围上留有认捐者姓名,中间粗上下略细,典型鼓形。打磨年代宋朝,总共八根,其中四根现在依旧在履行着柱子的职责耸立在新建大殿里,两根隐身在现在大殿基底下还在沉睡,剩余两根依然耸立于山门前迎送宾客。乡坊相传,石柱是用红线拉回来的。石马槽,4.9米长,0.45米高,0.8米宽,上刻有“中元甲子治平元年”字样,字迹依稀可辨。石门墩四件,造于明成化二十年。今日仍可看出昔日风貌。

    建设中的大殿.jpg

    今日的兴庆寺,禀承智参禅师愿力,依靠三宝,紧跟“与时俱进”的脚步,延续弘法利生的事业,并继承制作僧衣、居士服、禅服的勤俭传统,利益各地僧众信众。无畏艰难窘境,弘法利生无穷,造福一方众生。如今兴庆寺制作的僧衣禅服已远播各地,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黑龙江、辽宁、吉林、北京、山西、浙江等地寄来的做僧衣信件包裹络绎不绝,出家僧人居士只要一提到兴庆寺就知道是传承制作僧衣的发扬地。并伴随着佛法的推广,利益更多众生。

    注:(僧衣传承制作由现住持正慧法师1983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期间拜访福州雪峰寺、鼓山涌泉寺等相关僧衣传承制作出家师父虚心学习后传至兴庆寺并将制衣技艺传至寺院山下村落的女众,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产品简介 :

    僧衣制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