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像入印------与篆刻家赵九公谈高福院士的两枚印章
王涛:赵老师好,因为我对一些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全面,造成了您还要多刻一枚印章。所以网站计划多做一些宣传作为弥补,这次更加的了解到您对于印章及印章发展史和相关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非常的渊博。所以更加的希望就印学方面,请您在网站多做一些采访式讲座。给广大读者,做更多更全面的印学知识普及和深入的讲解。
首先想请赵老师以高福院士的对章为例,讲解一下这两枚印章是分开使用还是在落款儿处一起使用,如果在落款儿处一起使用,哪一枚盖在上边,哪一枚盖在下边?
赵九公老师:两枚印章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一起使用。不在一起使用的情况,一般作为书法作品里的引首章使用,国画作品里方形的,长方形的,随形的都可以用,但是通常情况下书法作品的引首章为长方形或随形的。也可以用作压角章或者是弥补画面之不足之处;当然肖像印作为压角章使用我觉得还是略有不妥。两方印在一起使用时肖像印是作名章使用,哪个在上没有具体说法。我通常把肖像印或朱文印放在上面。
王涛:您在创作这两枚印章时的创作思路是什么?各用了什么技法?
赵九公老师:我为高院士刻这方肖像印引用的是高老师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中高老师头像偏侧,略作沉思,透过那眼镜片下深邃眼眸,藏着的是经年累月的智慧沉淀,是岁月钩沉的探索之光,便有了把这张照片以印章的方式呈现的想法。我以细朱文,以刀代笔用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主体头像,有点白描的用笔的感觉,刀法冲切结合,冲刀所致,神融气畅,间用切刀令线条多一些起伏顿挫,不使其率然径去,故浑圆中时见生涩,直率中时有迟留,方寸间表现其神韵,不求以形,但求神似。
高福二字名章,以白文略带汉印味道,章法平正,左侧的示部的三条竖线平铺,与高字下半部分的四条白线相呼应,上面部分:畐字上部三个朱点与右侧高字上部三个朱红横道相呼应,形成了上下条畅,左右呼应,虽有对称亦有别。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漏风。中间一块不规则红色色块为眼,成为视觉中心,又与下部两处留白初的两块,形成一个三角关系,遥相呼应。以冲切运刀结合,迟涩兼而有之,令线条转折圆劲,起止处略带笔意,稍加敲边,使朱白浑然一体。
王涛:最后一个问题,这两枚印章,其中一枚是高福院士的肖像,人物肖像入印,什么时候首创,谁是代表性人物?他是从什么印演化而来的?同时请您谈谈他与姓名印组合的起始。谢谢。
赵九公老师:肖像印据传最早出现在元赵孟俯,他的一枚藏书印为自己的肖像,但未见过实物,现存最早的肖像印为约为清中期左右。像陈鳣的《仲鱼图像印》,藏书家陆心源所藏的《存斋四十五岁小像》,《墨琴夫人小像印》等基本都出在清朝中后期。
说起从什么印演变过来?早在秦汉时期以前有一种印叫做肖形印,古肖形印有两类,一种为纯图画,图形的,一种为图画中带有文字的。纯图画象形的有:龙、凤、虎、兕、犬、马、人物等鱼鸟飞潜都有,按邓散木前辈书中原文讲:“虽其时代未可确断,要为三代古物无疑。”三代也就是夏商周时期便有了肖形呢印,但古肖形印没有肖像印这么具象,当然印章也是以小见大,以简代繁。我个人觉得应该有所演变关联,但没有详加研究不敢轻易断言,还请对此有深入研究的同道师友多指教。
像上述列举的清中后期的肖像印多为藏书印,我刻制的这两方印章,高院士也是多用在他的著作签名、题字时使用。作为与姓名合用出现在书画作品里,像民国末建国初的宁斧成先生,齐白石再传弟子,苦禅大师亲传弟子生存义先生的作品中都出现过。
产品简介 :
赵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