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网站首页 > 最新公告
    “传承写生”第三回展线上座谈会(三)
    发布时间 : 2022-09-05

      『传承写生』第三回展线上座谈会(三)

      2022年8月11日下午(北京时间)14:30准时开始。

      展览总策划人刘牧介绍了传承写生展的由来及第三届筹备的相关情况。

      姚以主持会议。

      特邀参展画家、参展批评家计十一人发言。

      会前有参展作者刘彦从华盛顿发来书面发言:

    刘彦.jpg

      刘彦:

      曾经参加刘牧先生主持的“传承写生”展。“传承写生”非常准确地描述了主持者的艺术态度与方向,体现了现当代中国画艺术形式多元发展的主旨之一,也是院校中国画艺术教学的核心主旨。刘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感谢他在我“另类”的艺术道路上给予的提点与引领,我的每一步艺术语言的阶段性变化,都借鉴了先生给予的建议与修正,回想起来受益匪浅。也体现了一位艺术大家对艺术的广度和心性的观照。与此同时,我也在体悟刘先生的艺术主张,以及先生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形式语言的变迁,艺术源头师于造化与传统,而又超于造化的思想境界的自在的维度,笔墨形式追随自由的心象,触摸自然万象而写生造境、天人合一。介乎于自由挥洒与理性绘制之间,物象造型的似与不似,独创的意象与具象的语言方式所带来的具有构成意味的画面,呈现出东方和西方艺术语言元素的跨界融合,既有中国画水墨的水性的自由维度,又有写生表现手法的精真、装饰细节,两者结合微妙,应物以形,气韵生境。他的艺术创造拓宽了中国画表现形式语言的多元领域,是对当代山水画形式语言样式发展的贡献。

      此处想谈两点思考:写生造象的当代性意义,和对中国画书写性特质的理解。

      我们从美术的维度看中国画处在“美术-架上绘画-中国画”的系统内,从视觉文化的维度看中国画处在“视觉文化-视觉符号-图像”的系统内。前者,中国画艺术视觉的规定性体现它的平面形式语言及独特的创作方式,其存在价值是参与到中国画当代语言形态的建构之中。而后者的规定性体现为视觉文化、艺术实现媒介以及手绘劳动等视觉精神与技术手段。把图像拉到白立方的观看空间,并参与到当代视觉文化及艺术品性的生成之中。一个世纪的中国画家们的延承与融合探索,穿梭在世界美术与文化之间,汲取造型艺术的写生造型、空间透视、色彩观、设计构成等因素,呈现出折射着民族艺术品格和气质的绘画特点和徒手感觉,在天人合一的“心”与“物”的对晤中,积淀着手绘劳动所创造出的温度和质感,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而中国汉字和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具有其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图像读识,在造型、色彩、空间等世界性绘画语言的观看向度上具有认知方向的一致性。因此,利用中国人独特的对形、色、透视空间的观念、意识、思维等,从而在世界性绘画语言的当代系统中独树一帜地延伸发展。

      在艺术意识、样态和介质时刻被刷新的当代,再提“传承与写生”是否具有当代性?当代中国画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审美精神层面与绘画语言形式的双重再建设。“当代性”一方面是文化关系中的结构属性,另一方面是中国画的绘画语言的本体结构属性和再建设,是体现中国当代自身文化语境特点下的“当代性”,以开放融合姿态让传统再生。也是用当代的视觉理论解读中国画的造型、色彩、技巧、材质等价值,来重新建构起中国画的当代性价值。当代画家们的作品依托了历史遗存的文化痕迹和技术经验而推演出新的表现语言样式。一方面:承袭着传统中国画追求“取意写象”崇尚雅正的审美品格,散点透视造型法则,同时也在精神取向、主题内容和画境经营上融合着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与情感。另一方面:在技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上,对古典中国画形式语言的延展和对外来艺术的形式和媒介的借鉴与融合中,实现其精神主题的完善。借鉴外来艺术中的油画、丙烯、水彩、版画、当代绘画及日本浮世绘、岩彩、插画等的表现手法和媒材介质,用非毛笔类或多种现代绘画工具实施特殊的技法,把“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技术方法和材质领域拓宽。体现着视觉图像与多点透视、审美取向与空间构成理念、线性造型与装饰性设色、形式语言表现与技术制作、媒材介质与方法等的界限的融合与突破,实现其表征形式的超越。包括对画面诠释的诗词与文字,亦是旧律新词意。赋予诗、书、画、印、意这一传统样式以现代人的情感气息和当代解读。

      中国画的书写性特质,在以自然物象参照系中写出生动之意。应物以形,气韵生境,书写相骨,善笔力者多骨,骨法造型,唯意设色,其器与法为我所用也。其中“骨”指的是利用毛笔的书写变化制造的轮廓线(包括整体和个体)。“写生造象”其中的“造象”一词为营造心境意象或画面意境之意,或称之为“创意写生”的过程。绘画者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不同,从选取物象到构思主题,以及对主观意向性空间的描绘都不同,通过对所选择的现实物态的打散重组,以多点观察方法,做有情境的、个性化的视觉组合设计,体现出绘画者的潜意识中的心象、审美取向和个人气息。以达到对造型(整体和局部细节)、意象(心象意识)、视觉境界(空间氛围)的塑造,具有“创意写生”的意味。

      强调中国画的书写性的因素有三点:1.线性造型因素2.以书入画特质,汉字与书法、毛笔与书写意趣形式的共生互融。3. 中国画具有平面构成的视觉塑造特点,以平面构成概念要素(点、线、面)、视觉要素(基本形)和关系要素(组合形式)来解析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化和方法,较易于理解。

      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风骨与造型根基,它承载了艺术家的情感与个性,仿佛一根根颤动的精神触角,饱含了艺术家的思维信息。在今天,“线性描绘”作为现代中国画的首要造型手段,其演变与转化规律应被再认识。“线性描绘”是中国画造型语言,形象与景物一般都被处理成近似平面视觉效果(例如点、线、面),这种平面性具有东方味道的特点;究其根源,其一受东方理性哲学观念对艺术的影响,强调“为感意识”;其二,中国画传承千载至今,均未脱开其绘画工具:毛笔、墨、宣纸。这些工具的性状制约着线性语言的边界。古人根据用笔线迹的质地总结出十八种线形样式(十八描),今人虽有所延展,但毛笔的性状所能表现出的线性样式是有限的。而从传统衍生到现代的线造型表现,与传统用线即有传承又有差异。近现代绘画中造型上的平面性这一特性仍然在延承、发展。但在描述现代人类生活图式时所能发掘的线形样式,线的组织变化规则已远非传统之中平面化、散点式的,而是按照焦点透视法则,具有空间透视、体面、深度、质感等的真实物象性状的写生,以表现人物体积与现代服饰构造与物象质感等多种因素。视觉实验证实:动物对色彩能做出种种反应,但动物对线无法做出反应,因为线是从客观世界中提炼归纳出来的,具有主观性形式因素;至今在中国工笔画、日本画等艺术中的骨架仍然是线,有着任何造型手法取代不了的长处。

      画家主观精神的中心性的引领着作品绘制过程的始终,其世界观与艺术观贯穿着绘制过程之中的每个细节。从选取物象形态,组织视觉图式,到线性描绘,乃至手绘趣味等,都在绘制者艺术观的统领下进行。透过物象所产生的冥想,绘制者有意识地进入一种放松大脑控制的梦幻状态,想象力开始在物象形状中间施展魔术,而同时这些物象反过来使其潜意识心象投射在物象上,通过一个艺术主题(艺术观)的贯穿,形成视觉图像,其表现语言形式和技法是艺术家心灵与品格的呈现。无论是传统或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映射出艺术观和艺术品质。而其中主观精神主要的背景因素就是民族文化和文字,中国画的以书入画的特质,表明中国画具有民族性区域文化特点的因素汉字与书法的存在沿用至今,毛笔与书写意趣所形成的语言形式的共生和互融也保持在当代中国画形式语言中。

    上一条:“传承写生”第三回展线上座谈会(四)

    下一条:“传承写生”第三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