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网站首页 > 最新公告
    “传承写生”第三回展线上座谈会(五)
    发布时间 : 2022-09-05

      刘新华:

      这不是传承写生的发言,只是写生这个话题的啰嗦几句:

      老实说,我也喜欢写生的,我喜欢写生是因为我知道我的弱点——中国画是以心性+想象力为主的艺术,要求三架马车“文学修养、诗意、笔墨”,这三样东西哪一样都离不开积累和修养,这正是我最不擅长的地方,也让我头疼的地方,我看到农民老太太画画,感觉远不及她们的想象力,说明我已经没有生活了,同自然太隔离了,活在都市让我都变麻木了,现实生存明显掏空了我的灵魂,没有古心也没有圣人心。唯有写生还能带给我一些营养,在写生中还能发现一丝感动和温情。写生让我至少变得直接些。所以从自私自利的角度讲我喜欢写生。

      除了造型,画中画画总离不开笔墨这件事,这也是我最不擅长的,以前读书就没弄懂笔墨是个什么东西,最开始以为就是临摹古人的笔墨就是有笔墨了,后来又发现光临古人的那一套还不够,那个只是寻找笔墨的一个方便法门。然后就开始找自己的笔墨感觉,找来找去不满意,不喜欢古人的那一套也不满求自己的一套,这正是我苦闷的地方。太贪!当贪得无厌累了,都想放弃,就留“韵味”二字。但韵味也难,也有高低。有时也会拿禅来宽容自己,禅不就是要求我们静心即可,重复每天的生活,躺平,不怕重复,保持好心情就好吗,淡定淡定,过了一段时间再看,平常心要有,儒教的精进心也不可缺。看怎么玩跷跷板玩平衡了。人活着难,搞艺术难!干什么都不容易,好在我还挺爱好书画这个东西的,也愿意为伊消得人憔悴,活该活该!

      童乃望:

      传承写生第三回展有感

      传承写生第三回展座谈会,虽然迟到了一刻钟,但还是在懵懂中听完了整个座谈。每位老师同道对艺术的追求和发自内心的发言,使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说实话,我会不会作画自己心里最清楚。虽然不会作画,却又参与进书画这个圈子而摇身一变成为了“画家”,令人匪夷所思。但我感觉这完全是缘分和运气的使然!单说吴镜汀先生,我刚记事的时候,先生的大名在我的脑海里就留下过深深地印记。也许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原由,只要到了欢度春节的时候,你随便走进每个家庭,年画上肯定就会看到吴镜汀,李可染,关山月,傅抱石诸位先生的大名!并且年复一年。而什么八大山人啊,吴昌硕啊,五十年前的我根本就没听说过。可见我对中国的美术史知之甚少。

      天公作美,不会作画我却又偏偏成为了“画家”,可笑之余又有所自豪,因为我有缘结识了刘牧先生。因为刘牧先生,才又让我再次崇拜吴镜汀先生。才给了我混入书画圈的理由。也使得我每次焚香祈福都能站在吴镜汀先生的遗墨前诚惶诚恐。我何时能修的先生的德行和笔墨?虽然望不可及,但也算是激励我作好书画的一种力量和追求的标尺吧。传承写生也好,现场创作也罢,都只是艺术追求的一部分,而行为上尊师重道,艺术传承等方面的不解追求。刘牧先生做到了。

      刘牧先生在座谈会上提到关于传承写生展还办不办?还要办几回?能否办下去的时候,我的心翻江倒海!但是我坚信,有姚以等老师为首的下一代众同道师友的无私奉献,一定会有N回传承写生展!因为传承二字是我们尊师重道、艺术探索的不灭灯塔。

      高学敏:

      关于写生的体会:

      1,实像与心像,我们看到的外部世界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映射。外部世界~实像,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心像。面对相同的实像(外部世界),每个人由于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等等方面的差异,面对相同的实像(外部世界)而产生的心像(内心世界)是各不相同的。这点在诗词中常见,同样写蝉,虞世南写出了"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表现的是歌颂贊美的心像。而上官仪"蝉噪野风秋",表现的是厌弃的,恼怒的心像。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现的是忧虑,凄恻的心像。相同的实像(外部世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心理,所反映出的心像(内心世界)是不同的,贺知章的两首《回乡偶书》,便是面对相同实像,不同心境下的不同心像,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久别回乡的期待兴奋,表现的是轻松愉悦的心情心像,"另一首是回乡后听闻了家乡的人事变迁,写出了"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诗词如是,绘画也一样,当面对物象写生时,如何能够融心入境,让外部世界与画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关联,表达出画者当时的心像,并运用纸墨笔这些工具,以心入画,反映心像,应该是画好写生的捷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世俗观念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有太多的言不由衷、与背道而驰……许多的假象筑成了坚硬的壳,把真实的自我包裹的严严实实,生活中的贯性思维,趋同大众心理也影响到我们的绘画的方方面面,包括写生,这些硬壳包括:别人的像,别人的迹的束缚;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如何想,……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感动与感悟,在生动的自然面前麻木,没有了自己的心像,更无从去表达出来,因而写生的作品便缺少个性的生动。"似与不似之间"应该是实像与心像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中包含了画者从生活到艺术的多方面修养,丰富的生活阅历,广泛的艺术修养能滋养出更丰富更深层次的感悟,能表现出更纯粹的心像。

      2,写生与创作,写生与创作是相互联系的,如同书法中的临帖与书法创作相联系一样,临帖不只是描摹的象原贴,临帖是为了脱离开字帖而写出自己风格的字,是为书法创作服务的,临帖也是学习书法伴随终生的功课,在不断的临习中,学习磨练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写生也不只是描摹自然,是在对自然的感悟描写中,去发现能体现自我情怀的象与迹,在自然的提示中,发现更多的表现素材更丰富的表现方法,逐渐完成丰富的自我~完成自己的心像并准确的表现出来。写生是完成绘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写生也是贯穿画家终生的课题。(书法也离不开写生,书法的"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等理论的形成都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对物象观察密不可分,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的形成与自然紧密相联)。

      3,每一次的写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 发现找寻心像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加入了更多主观的成分,比如我会在自然景物中加入我想画的动物,当我想着为它们建造一个心怡的环境,美丽的家园时,就有了我对自然景物的取舍,这个取舍的过程,更象是我在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画面上水墨、色彩描绘碰撞时生发出的种种意外,总是能更强烈地激发起我绘画的兴趣,这也许是无意中又让我的写生与创作有了一些联系。每一次写生寻找的心像的不确定性,也吸引着我去探索去发现,虽然我的表达是那么无力与粗陋,我想这也许是我内在的粗陋修养的反映,只要它能有一点真实的真诚的情感表达就足够了。写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画面的生动性,使画面保持一种鲜活的状态,在今后的创作中,我要努力融入写生,使画面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鲜活灵动状态。

      很幸运参加了三次传承写生展,很幸运遇到了刘牧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这些年来,有幸得到刘老师的一路引领,越来越深深体会到:用心,心到,是画好写生与创作的关键,也是做好一切艺术创作的关键。感谢刘老师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学术氛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从中获益良多,期待N回传承写生展……

      杨宝莉:

      看展有感 ,有幸参加第三次“传承写生 ”,感谢老师和同好的付出。想认真写一篇条理清楚的观后感 ,几次尝试都没完成 ,这正映出我当下的状态,各种糊涂 ,如果试图写出论点论据结论都很清晰的文字 ,无疑会落入程式化的俗套 ,活着的各种不得已 ,各种俗套已经层层叠叠 ,所以我以为可以借助画画或者其他的艺术暂时逃离这种套路式的生活 。“逃离套路”回答了刘牧老师教画时提出的画画三连问的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画 ”。第二个问题是“画什么 ”,我以为想画什么画什么 ,只要能心中有像,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所以其实无像也是可以画的(偷笑)像即非像 ,凡是用心画的皆是好画 ,画的过程就是结果,过程对了结果大概对的吧 ,其实对错也不必计较吧。第三个问题“怎么画 ”,师古人还是师自然,古人或许也是师自然而得 ,师自然是新鲜的源头 ,新鲜山野菜自然是好 ,残羹里也有山珍海味 ,物只是一个物 ,有能力拿来为我所用的山珍海味才是有营养的 ,否则会适得其反,相比师古 ,写生所见即所得 ,见到什么像表达什么像,更简单直接些。如果把新鲜的山野加工成了山珍海味级的经典,或许也是传承了。“传承写生”展 给予我的启发是“传承即写生 ,写生即传承 ”。……业余组,写的肤浅 ,接受拍砖。

      王涛:

      画是我的呢喃自语

      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一个阶段喜欢画画,有那种展示表达出来的欲望,我也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刘老师和朱大姐的鼓励下,我觉得自己的那种念又浮现出来了,那是一种喜欢、一种想动笔画画的小冲动。作为初学者,我画画想表达我的快乐,并在表达中体会这种快乐。学游于艺,希望文化能够融入自己的生活,文化为行,行而为画,画生活,画心情。

      关于写生,我还没有到这个阶段,现在就是跟着刘老师走。当然了,我也知道点写生与临摹不是割裂的,因为很多的方法、技法还要去看芥子园这类古人的书籍,去学习他们的表达方法。我现在只是在观察的阶段,比如前几天因为内观打七不成行,就电话向一个出家师傅请教内观方面的问题。这位物理本科,哲学硕士,原来在大学里教外语的出家师父,让我方便的时候做做数学题,提高和训练一下逻辑思维的能力,我真的是追不上她了,就直说,我现在没有这个时间,最近想花些时间画画画,她就问我观察能力是否有提高。我如实的说,原来学过,横看成岭侧成峯,写文章也用过这个词很多次,直到要去画了,才在前几天坐火车的时候向窗外望去,发现山真的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峯。眼前的山与双眼平行且与天空接触的外轮廓线条就是山峯,与双眼垂直的线条就是山岭,山岭的两边是斜下方的线条,一条条非常明显,她鼓励我多训练观察的敏锐能力。

      我要如何表达人在此山的世界、感官觉察的世界、物我一如的世界?这是我应该仔细思考的。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在这次画展中和线上的研讨会里,听了很多画家和评论家的发言,对我而言,都是老师级的。这里没有过多的客气,直抒己见,我学到了很多。我认识刘老师也有20多年了,刘老师一直倡导写生,倡导“陈言务去”反对沉沉相因,这些话对于我的工作一直有着很大的指导性。心与新是否同音互训,我不知道,但我在工作中学到新与不新是和心与不心有关的。我知道诗经中写到“指若削葱根,”一定是新鲜葱,少数民族的姑娘说“你是我心中的雄鹰,”一定是活鹰,心鲜活语言就鲜活。刘老师教我说用画家的眼睛看世界,我会从用心观察开始。

      《论语•先进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反观自己,我志在何?我要如何用笔墨的赋比兴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用笔墨言其志?记得在刘老师画展研讨会中有专家说看过展览以为是一位年轻画家的大展,哈哈,那是一颗鲜活的快乐的心呀。从夫子游,我力争活出一颗鲜活的、赤条条的快乐的良心。

    1.jpg


    上一条:“传承写生”第三回展线上座谈会(六)

    下一条:“传承写生”第三回展线上座谈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