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郑洪流先生简介
郑洪流(1925.2—2011.5)中国著名油画家、国画家,重庆南川人,擅长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一级美术师,代表作品包括《红军上政治课》、《毛主席上井冈山》、《风景这边独好》、<跨过鸭绿江》、《反围剿的胜利》(合作)、《南去的路上》、《黎明》、《赤壁之战》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出国展 ,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军事博物馆等收藏。
介绍
1946年毕业于国立重庆师范美术科。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郑洪流以军事美术工作者身份赴朝从事战地创作,期间因公负伤仍坚持完成宣传任务,这段经历为其后续历史题材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1958年正式调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军事美术创作团队核心成员,与何孔德、高泉等共同参与多件馆藏经典作品的创作。
1962年与何孔德合作完成的《广州起义》(310×170cm)是新中国军事美术经典作品,该作通过群像构图再现革命斗争场景,现存军事博物馆
其创作方向始终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史,通过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体系培养形成的写实技法,结合实地考察获取的鲜活素材,形成严谨的历史场景还原能力。
2007年《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记载其社会职务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
代表作
《毛主席在井冈山》(1977年):布面油画,尺寸348×198cm,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通过人物群像布局展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场景,成为红色美术经典作品。
《广州起义》(1962年):与何孔德合作完成的双版本作品,军事博物馆藏版本为310×170cm,描绘1927年起义军占领广州市公安局场景,画面中苏维埃政权标志与战斗细节相呼应。
《跨过鸭绿江》(1977年):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场景,重点刻画中朝军民协同作战情节,作品构图包含四组叙事单元,采用暖色调强化历史事件的史诗性。
创作风格与影响
郑洪流擅用宏大构图承载复杂历史叙事,在《广州起义》中通过残垣断壁、飘扬红旗等视觉符号构建革命斗争的悲壮氛围。其作品注重服装道具的历史准确性,如《毛主席在井冈山》对红军军装的细节刻画,得益于长期军事题材研究的积累。
作为军事博物馆首批专职创作员,其作品系统记录了我军重大历史事件,其中《跨过鸭绿江》等三幅作品入选"古田会议永放光芒"主题展览,成为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
艺术成就被收录于《世界现代美术家辞典》,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井冈山纪念馆等机构收藏。